🕶️走了一圈,換 Meta 領跑智慧眼鏡,然後呢?

Video preview
前陣子伴隨著 Meta 的場子,虛擬實境的話題又在一次出現在大眾的眼前,主要是因為它們展示了在 AR 領域深耕已久的成果 - Orion(AR 眼鏡)。
其實之前就提過類似的議題(GPT-4o & AI 即將帶來穿戴裝置的全面升級?),主要也是因為自己也很期待未來 AR 能走到哪裡(每次提到 AR 就想起多年前最先開始的 Google,結果你不要的東西,Meta 現在做出一番成績,而且還可能成為下一個可能影響甚鉅的變革)。
如果還沒看過 Meta 在 Connect 上面展次這個實驗性質的 AR 眼鏡的,可以參考上面這段由 The Verge 主筆的實測影片,裡面有不少令人驚豔的成果。不過我特別留意到的是下面這個片段:
notion image
如果你完整看了上述的展示片段,可以看到 Meta 對於 AR(或者說 Metaverse)的想法,是結合多個裝置與技術才可能達到的。之前在元宇宙可能大家都把 Meta 當成一個笑話,成果不佳甚至到後來整個部門重整(別忘了它們還特別把自己的公司名稱改了,從原本的 Facebook 變成 Meta),看起來就是個失敗的專案。不過如果從 Meta Connect 2024 端出來的些許成果,可以看出或者 Meta 只是把元宇宙擴大到數個不同的議題之上。換句話說,或許他們也認知到唯有基礎準備好了,元宇宙這個龐大的願景才有可能實現。

多裝置與 AI

上圖是 Orion 的全貌,不同於一般的 AR/VR 裝置,通常以頭戴裝置為主,Orion 有三個不同的裝置組成的:
眼鏡:最主要的裝置,負責顯示、聲音的輸入輸出。
手環:手勢指令的偵測。
運算裝置:主要的算力提供。
然後再結合 Meta AI(llama)來提供更友善、直覺的語音輸入與辨識。其實這也跟自己之前的想法蠻類似的,或許我們會越來越習慣這種多裝置的時代的到來了,透過不同裝置的提供不同的輸入輸出的媒介,讓整體的體驗可以更精確、更好(但花的錢錢也更多了😅)。
其實這邊可以腦補的東西很多,譬如目前已存在的手錶、戒指,甚至是我們穿著的衣物、鞋子等,都可能納入成為不同的行為與外部資料偵測的裝置。現存手機的鍵盤輸入方式,應該也會是希望隱私的使用者會比較偏好的輸入裝置(這就可以跟上述的運算裝置結合,或是眼鏡內虛擬鍵盤,或是搭配手環的輸入方式)。

還缺少了什麼🤔

生態圈

這應該是最不需要擔心,只要開發者嗅到有利可圖的話,我相信很快會有眾多的開發者湧入,Meta 其實也已經準備好相關的開發環境,Horizon OS、App store 等。llama 看起來也是沒有停下來的意思(雖然它採取了開發的路線可能一開始要燒掉很多錢,而且短時間看不到回收的可能,不過也因為這樣的選擇,讓更多開源貢獻者可以加速模型的發展),當整個生態越來越完整的時候,相信也可以帶動 AR、Metaverse 也有更好的表現。

隱私 & 安全

這個問題其實之前 Google Glass 的時期就遇過了,不過那時候相對單純只有拍照錄影的隱私問題,如今在各項技術皆已大幅進步,再加上 AI 的蓬勃發展,當這些東西結合起來的時候,其實已經可以產生很驚人的問題,譬如下面提到的這個實測,結合智慧眼鏡、AI 辨識、社群軟體與網路上的資料,就可以實現快速人肉搜尋的成效。(以後不需要助手或秘書幫忙記人了,大家還記得「穿著 Prada 的惡魔」嗎?😄)
老實說,這個問題我相信只會越來越嚴重,當技術越來越進步的同時,可以做到的事一定是越來越多,但如果只想倚賴道德勸說的方式,應該是沒辦法阻止一些出發點就不懷好意的使用者。
之後會不會有面對這類議題的資安服務或是裝置的出現呢?🤔

續航力不足

另外,綜觀目前的頭戴裝置,續航不足也是個大問題(可以參考下方 Meta 智慧眼鏡評測,這個應該是雷朋版本的),我想在電池(或無線充電?)技術有突破性進展之前,可能會是最大的難關,畢竟應該不會有人想一天到晚都要處理充電的問題,而且如果真的走向多裝置,要充電的東西就更多了😅)
Video preview

末語

現在再看回之前失敗的幾個 AI、AR/VR 以及元宇宙的裝置與計畫,或許技術從來就不會是全然無用的,經歷不斷的失敗、堆疊之後,或許它終究會以另一個樣貌出現。之前說再過個一兩年再回來看,或許不用這麼久,我們就可以看到下一個令我們驚豔的產品出現了。😎
Loading...

© sy 2021-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