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世界怎麼了 #67
希望 Deno 能奮起
曾經對 Deno 這個雄心壯志的 JS runtime 寄予厚望,不過近期有點退燒,也許 Deno 還是那個 Deno,不過在邁入 AI 熱潮之後,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更貪婪,也更沒耐心了。
⬆️ 像等了一輩子那麼久的 Fresh 2.0(對不起我講話比較浮誇),跟隔壁棚的 Bun 相比,雖然它們在標準的路上一意孤行,不過人家起碼對未來的發展很明確,然後開發路線非常明確,就是為了讓 JS runtime 運行起來更有效率、更快。
自從年紀越來越大失去熱誠之後 😅,開始體認到太過理想的東西真的只能說說而已,你可以為了倡導自己的理想,但你如果把發展目標壓在上面,可能是太天真了...但回頭看一下 Deno 目前在忙的東西:
- WinterTC、JavaScript Trademark -> 理想很棒但有多少開發者在意🤔
- JSR 亮眼但太快走到 Open Gov,也沒看到非常投入在開發新功能 -> 原本概念很不錯,但開發速度實在太慢了,如果可以快一點,是不是本來有可能在 Github 最近組織調整之後收割到一波開發者?
- 青黃不接的 Deno Deploy -> 我知道最新推了新版,但其實跟之前的版本相比也沒到什麼革命性的不同 ,最慘的是跟別的 PaaS 服務商比起來,只有 Deploy 跟 KV 之外沒有其他特點,那我直接把 Deno app 包成 Docker 佈署到其他家去其實也沒什麼差。
多久沒看到讓開發者眼睛一亮的功能了呢?
最近剛好看到 Bun 放出來針對「為什麼
bun install 可以這麼快的原因」寫了一篇技術文章,看完之後也是佩服,這也是我覺得為什麼 bun 可以彎道超車的原因。(有興趣可以先跳轉看一下那篇文章)其實如果有關注 bun 或是 bun 作者的社交帳號,應該可以感覺到它們真的是針對改善 JS 開發體驗而來,雖然也有很多激進的作法造成的問題,不過經常都可以看到它們為了改善執行效率做了非常多的 benchmark、微小之處的調校,真的身為程序員實在不能不佩服它們的用心。
雖然沒有愛了,但還是希望 Deno 能帶著它們的理想重回競爭跑道 🤞
AI 狂想
最近對 AI 產生的延伸應用,常常有不少自己的想法。既然本站要轉型成垃圾話中心的目標 #誤,想說之後也把自己的一些「狂想」記錄下來,看看之後能不能驗證準確性有多高 😂
多裝置協作的佩戴裝置
一開始因為 meta 的原型機測試才留意到這個有趣的設計 ⬇️

不同於一般的 AR 眼鏡, Meta 走了對個裝置協作的方式,想當然爾的眼鏡、運算跟電池(應該是,猜測)的類似小電腦的裝置(不過大小更像是一個外接電池),然後還有偵測動作的手環。
現在看起來可能因為集中在一個眼鏡上要做到完美可能有困難,所以把不同的需要拆分到不同的裝置上。不過想了想這種方向說不定反而是更好到方式,各裝置把自己適合的作到最好然後協作(像手環的偵測用戶動作,一定把放在眼鏡更好)。
另外,多裝置還有個好處,如果能作到像 Framework 的設計概念—模組化的話,用戶可以自由選配自己需要的裝置,譬如如果你不需要長時間 & 強力的運算能力,那主機不買(或不用帶著),裝置就變成眼鏡+手環的模式。如果真的能作到這麼理想的話,想像這樣搭配下來,會有多少種可能性。 🤩
剛發佈的雷朋眼鏡,剛好瞄到有人提到了那個手環
越多 sensor 代表越多資料,也代表 AI Model 可以提供更精準的結果,不知有沒有機會真的走向這個方向呢?(不過說真的如果真的要作到模組化,相關的協定標準等,還多著事再後面等著呢😁)
內容為王,但誰能取得呢?
最近也留意到一連串相關的新聞出現,都跟目前 aI 模型訓練的資料有關:
要讓 AI 可以持續進化,訓練的資料是不可或缺的,所以無論是資料的來源、資料的過濾與優化等,圍繞在「資料」周邊本身就已經有很多相關的組織與服務。不過也逐漸可以發覺到彼此之間越來越多摩擦出現。
珍貴的內容被白白拿去當作訓練資料的內容提供者 vs 需要更多更多資料的 AI 模型與服務的提供者。
不過也看到像 Cloudflare 這種反應很快的廠商,立刻就推出了防止 AI 爬蟲的服務 ,甚至更進一步還可以針對爬蟲抓取資料來定義付費的機制,比起一昧的阻擋,能雙方雙贏想必是更好的結果(不過這個作法也是有人反對,憑什麼要讓 Cloudflare 成為資料的守門者呢?)。
如果上述這個合作的模式成真或走向成熟,會不會現在我們「瀏覽網頁」的習慣就會完全被顛覆成新的行為模式呢?因為多數的使用者不再「自己去找」而是透過 AI 來代理,那其實內容商只要透過 MCP、甚至搭配上 Google 目前開始推動的 A2P 的付費這類協定,直接提供自己的內容服務即可?
想想目前還只是 AI 發展剛初步而已,想必之後一定會更多這類需要討論、處理的議題,真是有趣啊~ 😎
Charlie Kirk、BlueSky、美國、混亂的未來
上週美國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件,就是共和黨的政治運動人士 - Charlie Kirk 在校園活動中被射殺身亡。當時我看到新聞快報的時候還不敢相信怎麼可能會發生這種事。
雖然我不是美國人,不過也因為美國跟臺灣之間高度的相依性,自然而然也是會留意美國大選,也正在那時候才知道了這位利用到各校園擺起對話擂台的形式(Prove Me Wrong Table)來針對進步派與保守派之間對政治議題的不同進行辯論。當然我們不知道影片有沒有特別剪輯過、或是有其他爭議存在。但這種「我不認同你,但我還是願意跟你對談」,在目前臺灣混亂的政局之下,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,也非常佩服他有這樣的勇氣。
結果沒想到居然發生這樣的事。但更令人感慨的事在 X 與 BlueSky 上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激化的言論。以前這類的槍擊事件大多都是悼念與難過,但是這次居然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,不少人說出一些戲謔、慶祝的言論。甚至連 DHH 也特別寫了一篇文章來闡述他自己的想法:
覺得很難過也很無奈的寫下了這段話
可能因為這種激化的對立讓我不由得想起目前臺灣的社會氛圍,也逐漸被推到這種現象,大家對不同意的言論,簡單地塑造成對立面然後往死裡打,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不同立場彼此之間不僅失去了對談的可能,也失去了理性共存的機會,剩下就是無止盡的攻擊而已。
不知道這個事件會不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捩點,希望這世界還能好好的過下去 🤞
其實還有一個額外的議題,在這波分裂中 BlueSky 也被推上浪潮上,很多 X 的用戶轉貼了 BlueSky 裡面許多偏激的言論(是真的非常不堪入目那種) ⬇️
當然反之亦然,X 上面也是不乏很多另一個維度的偏激言論,但覺得感慨的事,原本希望成為更好存在的 BlueSky 卻也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模樣,覺得人真的沒什麼特別的,當你不願意理性好好說話的時候,其實不管你是左派還是右派其實都差不多。
身為 BlueSky 一開始就登入的使用者,也一直找機會推廣它(雖然沒什麼成效 😅),雖然我自己透過 follow 跟現有的功能,其實不太會看到那麼多這種偏激帳號跟言論,不過被其他平台的用戶蓋上這個標籤之後,不知道還有沒有起飛的可能。
唉,希望起碼 AtProto 這個協定不要跟著沉淪才好,起碼好的協定還是有機會把生態作起來。🙏
Loading...





